护士将药物输给老人,致患者死亡,这到底是谁惹的祸?

事件回顾
7月21日,一则《陕西澄城县医院疑似用错药 3小时后老人去世 县卫健局:正处理》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新京报讯(记者 马新斌 王艺)一名老人在陕西省澄城县医院输液后去世,引发家属质疑。7月22日,新京报记者从澄城县卫健局获悉,已对涉事护士作出停班处理并进行调查,医院正与家属协商赔偿事宜。
7月21日,陕西省澄城县的杨先生爆料,称澄城县医院疑用错药,导致其父亲于19日1时许输液时出现不适后去世。事后,杨先生发现输液瓶上不是父亲的名字,且父亲床号为46,单输液瓶标号为45。由此,杨先生认为,医院输错药是导致父亲去世的直接原因。
7月22日,新京报记者从澄城县卫健局一名工作人员处获悉,经调查,杨先生的父亲已被确诊为乙肝肝硬化腹水,7月16日入院时为急诊,被医院发过两次病危通知书,医生称病人本身病情较重。
当地卫健局工作人员称,涉事护士错把45床病人的药给了46床的病人,但两名患者用药相同。
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,涉事护士确实有错误,“错把45床病人的药给了46床,但是这两个床位的患者用药是一样的,是同一厂家生产、相同批号的头孢曲松钠,且两名患者用药剂量和配比盐水也完全一样。他们患的是同一种病,由同一名医生给他们治疗,医生给他们开了一样的药。”
该工作人员称,已对涉事护士进行停班处理并进行调查。目前,医院正在与家属协商赔偿事宜。医院建议进行尸体鉴定,弄清老人真实去世原因后再进行合理赔偿。
护士有履行查对制度、核实患者身份的职责!
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,护士换错液在先,患者死亡在后,即使患者死于疾病,但很显然,医院和当事护士肯定要为此事付出沉重的代价,因此,《查对制度》对护士来说尤为重要。
服药、注射、处置查对制度
1、服药、注射、处置必须严格执行“三查八对一注意”。
三查:摆药后查;服药、注射、处置前查;服药、注射、处置后查。
八对:对床号、姓名、药名、剂量、浓度、时间和用法、有效期。
一注意:用药过程中,应严密观察药效及副作用,做好记录。
2、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,注意水剂、片剂有无变质,针剂有无裂痕,检查标签、有效期和批号,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,则不得使用。
3、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。
4、对易致过敏药物,给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;使用毒、麻、限、剧药时,用前须反复核对,用后保留安瓿;用多种药物时,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。
5、发药、注射、输液时,如病人提出疑问,应及时查清后方可执行。
不仅是《查对制度》,《医嘱执行制度》对护士执行医嘱也很重要!
执行医嘱流程
(1)医嘱处理护士接医生下达的医嘱后,认真阅读及查对。
(2)查对医嘱无质疑后确认医嘱。
(3)打印医嘱执行单。
(4)医嘱处理护士按医嘱执行要求的缓急分配给护士执行。
(5)医嘱执行护士接医嘱执行单后,认真查对,严格按照医嘱的内容、时间等要求准确执行,不得擅自更改。
(6)医嘱执行后,应认真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,必要时进行记录并及时与医生反馈。
护士在为患者换液的时候,举起的不仅是一瓶小小的药液,更是患者的生命安全,希望每一位白衣天使,在执行医嘱时,都能严格履行《查对制度》、《医嘱执行制度》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