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5类药最易发生配伍禁忌,需警惕!

临床常见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
1. 氨溴索
主要成分为盐酸氨溴索,辅料为甘露醇。不宜与碱性溶液混合,在PH大于6.3的溶液中,可能会导致产生氨溴索游离碱沉淀。如,氨茶碱注射液+氨溴索注射液,输液剂出现沉淀,逐渐浑浊。
2. 钙剂(包括葡萄糖酸钙注射液、复方氯化钠注射液、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)
如,临床上头孢曲松钠+葡萄糖酸钙注射液,会看到输液逐渐变浑浊。头孢曲松钠为阴离子,极易与阳离子钙形成不溶性沉淀,输液剂逐渐变浑浊,形成沉淀或微粒。
3. 质子泵抑制剂
如,奥美拉唑+维生素 C,配伍结果:输液逐渐变色或聚合沉淀。奥美拉唑的化学结构由苯并咪唑环、吡啶环和连接这两个环系的亚磺酰基构成,具有弱碱性,在酸性条件下很不稳定。
4. 中药注射液
一方面是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,在药材基源、提取物、制剂和产品批间的质量控制方面还不能做到像化学药品那样精细,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难以确定。另一方面主要还是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规范使用造成的。
5. 复方制剂
如丹红粉针,本身就是复方制剂,注射剂成分复杂,制备工艺也很复杂。用药时要单药单瓶,关注续液时,避免与其他药物接触。
如何防范静脉用药过程中发生配伍禁忌
配伍禁忌会出现在药物接触的每一个环节,不仅会发生在输液瓶内、注射器内,还会发生在输液管内(上下瓶药液汇合时),更会在进行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,需要医护人员引起高度关注!
1. 全程无缝隙关注
医护人员要高度关注用药的每一个环节,如药物的配制、换液、静脉注射过程,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瓶、输液管、注射器内的药液变化,发现不正常情况,立即做出相应的处置和应对,确保患者用药安全。
2. 全面推行“冲管”
除了在同一个输液瓶内配伍的药物要引起注意,避免出现配伍禁忌外,对当日的输液医嘱,上下输液瓶之间换液时,全面推广“冲管”——上下瓶换液时,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溶媒隔开,避免接触。
3. 强化输液管理
医护人员要重视静脉治疗的安全,全程监护,严加防范。
4. 重视输液过程中的巡视
有的药物发生变色、浑浊/沉淀的过程较为缓慢,不良反应更是会发生在患者用药的每一个时间段,需要临床一线人员关注,做好巡视。
5. 用药时注意观察
如何预防发生配伍禁忌
1. 不可随意混合配伍
很多药品一起配伍时,会发生溶液的酸碱值改变、不溶性微粒增加、渗透压改变、絮状物或沉淀出现等一系列变化,极易导致不良反应。为保障用药安全,注射剂尽量单药单用,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。
2. 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
对需要静脉滴注多组液体的患者,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。
3. 多组药物之间“冲管”
静脉输注上述这些易发生配伍禁忌的注射液后,应多开一瓶生理盐水等溶媒,用少量溶媒冲洗输液器,或在输液组与组间使用中性液体间隔后续滴,避免药物相互作用。
4. 严格配制操作
配制注射剂时,注意注射器的使用。严格按照医院内感控管理规定,单药单管,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。配药前认真检查药物的外观质量,要即配即用,避免输液配制过程中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5. 注意用药监测
医院管理层面如何进行管理
1. 营造推行全面“冲管”理念
就是在输液过程中,多组药液之间,每一组都要进行冲管,无论有无明确的配伍禁忌。医院药事管理部门要把这个理念,灌输到每一个临床医护人员的脑海中。
2. 主动上报不良反应
临床医生或护士是患者药疗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,医护人员如遇到配伍禁忌这种临床药剂学的现象,要主动报告出来 ,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。
3. 普及用药安全教育
发挥医护司联动作用 ,不仅是医护人员,临床药师更要参与进来,主动接应研究讨论解决配伍禁忌这些临床用药问题,且要普及教育,因为,临床药剂学比较复杂,同时涉及面太广,不是短时间能掌握和普及的。
4. 药事管理需要药师的参与
配伍禁忌的防范和管理,需要临床药师的参与,这项工作非药师来承担不可,不是医生或护士,单方面就能协调得好的事情。
